
融資租賃產業發源於1950年代的美國,是企業在銀行金融機構外,取得資金的另一種管道。由於銀行體系主要資金來源是一般大眾的儲蓄,整體風險承受度較低,因此其資金多半只放款給規模較大、體質健全的大企業,而融資租賃產業提供的資金,便成為補足中小企業資金缺口的來源。
融資租賃產業發源於1950年代的美國,是企業在銀行金融機構外,取得資金的另一種管道。由於銀行體系主要資金來源是一般大眾的儲蓄,整體風險承受度較低,因此其資金多半只放款給規模較大、體質健全的大企業,而融資租賃產業提供的資金,便成為補足中小企業資金缺口的來源。
之前在網路上分享朋友從2014年開始存第一金(2892)的過程,3年下來的獲利超過5成,而且2017年可以領到30萬的股利(現金+股票)。然後又有網友討論說,如果是買在2008年38.8元的高點,現在股價才20元,還不是一樣賠錢?既然如此,就來計算一下吧!
請看一下下面的統計表,分別是在2008年買進第一金,用最高價的38.8元,然後將每年的配股配息還原後,計算出來每年的持股成本。
營運表現穩健的上海商銀,
於今年第四季(107.10.19)公開上市,
是華人金融圈唯一百年銀行的IPO,創下記錄。
我個人蠻喜歡這檔上海商銀,因為近10年股利很穩定的在1.5元左右 ,
近8年EPS也很穩定的在3元左右,
這間百年銀行獲利穩定,
每年所配發的現金股利更是穩定,
如下表所示,
統計2016年初至今,
金融股中若加計股票、現金股利,投資報酬率以新光產物近8成居冠;
此外,新光金、第一金、開發金、京城銀、台新金、國票金、中信金、中壽、中再保、合庫金等報酬率也都有5成以上;
另華票、兆豐金、華南金的報酬率則在4成以上。
此一結果明顯顛覆投資人「金融股漲不動、賺不多」的刻板印象。
我看到下面這一則工商時報新聞寫:
升息循環更有利金融股,
群益奧斯卡基金經理人朱翡勵表示,
美國利率長期看漲,
不拜教主陳重銘則認為,選股還是要看個人的風險屬性,對於保守型投資人而言,金融股相對穩健,把錢放在銀行定存、賺取微薄的利息的小資族,何不去買金融股當銀行股東!?
由於金融股幾乎每年配發股息,也維持穩定的填息,台新投顧協理黃文清建議,年輕人要存股,金融股是蠻適合的標的。此外,金融屬於特許行業,不會有供過於求的競爭壓力,還有以下優勢:
1.體質扎實:
金融股的據點多是實體分行和企業總部,資產比電子股的廠房和機器設備穩健。艾蜜莉認為,金融股可選官股轉型的四檔個股,例如兆豐金、第一金、華南金、合庫金,民營銀行則可挑選中信金、國泰金、玉山金、富邦金等四檔,如果年輕人沒太多資金就買零股。
2.股性平穩:
一個在中國幫忙「調頭寸」的企業,是如何在一年以來市值暴增四百一十億元,成為台灣市值前五十大的公司?
中租已稱得上中國最大的外資租賃業者,市值達一千三百億元,超越新光金、永豐金,這主要仰賴中國市場的貢獻。以一七年為例,該公司中國淨利年成長率高達八九%,業務範圍涵蓋中國八成以上的各類製造業,從紡織到半導體,大家要租設備或調頭寸都找它,中租總裁辜仲立看好公司今年營運,認為「樂觀、有信心。」
中租不像中國其他競爭對手,如市值與其比肩的遠東宏信,醫療和教育兩個產業就占營收四成以上,它產業布局分散,沒有單一產業能占營收一成,像把散彈槍,展開分散射擊戰術,不單壓一注。
外有緊縮銀根推一把
借不到錢的企業轉向租賃業
中租能靠中國崛起,原因之一是大勢所趨。中國因緊縮銀根,銀行不願把錢借給中小企業,它只好轉向租賃公司,一七年融資租賃合同餘款達人民幣六兆元,年成長約一四%。
然而,在中國借錢給企業,雖可賺到比台灣高出一倍的利息,但,風險也高。「如果陸企賴帳,就算到法院告贏了,不見得能把東西要回來!」一銀租賃董事長林永堅指出。
台灣出身的中租能做到中國生意,初始,或許正是因為它們來自台灣!
中租策略長廖英智表示,中租在○五年進軍中國,本來只打算做台商生意。
最近金融股的新聞報得不少,造成不少朋友來跟我諮詢金融股的投資。大多數人都在問金融股可不可以買,該買哪一支等等。關於這類的問題,我早已思考多次,我的答案是「可以買,但別期望會像電子股一樣飆漲」。
雖然很多人提的論點是「美國升息,對金融股有利」。嗯......邏輯上也許是對的,不過到底可以受惠多少程度,有人真正計算過嗎?
這個問題可能銀行本身都未必知道吧!一切都只是一個概念。因為升息之後,可能連帶影響的是未來放款的利率,也可能帶動手上金融債券的殖利率升高,但這些都取決於升息腳步的快與慢,以及台灣跟進升息的節奏。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台灣升息的腳步本來就會慢美國一季或是二季,但是幅度會一樣嗎?這也不確定唷!因為國情不同嘛!
不過升息這件事應該是確認的,因為市場已經反應了。您可能會問:「有嗎?」「看看金融股好像沒漲多少嘛?」沒錯!我說的不是股票市場的上漲,而是生活周遭的物價已經上漲。為什麼會上漲?因為預期未來會升息,所以市場的預期心理推升了物價。
這其實有一點在考驗新任央行總裁楊金龍,因為目前物價已經出現膨脹,每一季的央行理監事會議都會面臨升息的議題。而政府可能再也無法粉飾物價上漲的事實。就業率如果無法提升,可能會面臨物價膨脹且失業率升高,國家的痛苦指數可能再拉高,所以國內升息不僅是在所難免,而且我認為會比預期來得早,因此金融股是可以持續關注的。
另外,我想再跟大家分享一個金融業的趨勢,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商業保理」這一個名詞呢?說穿了這就是類金融機構承做商業放款的業務,有一點像是租賃,但範圍可能更大,對於出貨憑單的融資也可以做。
這一塊中國成長得很快,我評估有幾個因素:
一、中國資金短缺的缺口,需要新的資金挹注,但不想利用降息釋放強力貨幣,因為降息可能造成目前蠢蠢欲動的物(房)價再次飆高。於是中央適度地開放外資承作商業保理業務。
二、過去中國「影子銀行」的威脅大到足以影響金融體系的崩潰,為了讓影子銀行消失,只能採取變相合法、浮上檯面上的作法,於是放寬商業保理的融資業務。
三、國企若是參股商業保理事務,可以賺取放款利潤,但又不必直接承擔風險,可謂一石二鳥。
請點”加入好友“加入“上班族財富自由的秘密“,就能收到重要財商資訊,我們一起當富朋友吧
部落格版主:郭勁
歡迎加入我的LINE ID:【@cpv0241x】
窮盡 20 年的努力來買房是否值得?
試算一下,如果房貸 1000 萬,年利率1.6%,每月必需償還本利 4.87 萬,每年就是 58.46 萬。
最近 5 年的績效如下表所示:
由於 2017 年 9 月,第一金的股價最高站上 20.75,超過過去 5 年的股價,因此過去 5 年的第一金都有『填權息』,平均的報酬率高達 9.57%。
如果本來預計在 2012 年貸款 1000 萬買房,但是先『暫緩 5 年』,將每年 58.64 萬的房貸拿來投資第一金,從 2012~2016 年這 5 年間
其實第一金屬於官股金控,風險極低,往年獲利也極為穩定。
市場波動大 交易量提升,期貨業獲利力道不墜
元大期(6023) 為國內期貨經紀商龍頭,自期交所推出夜盤交易以來,總交易量超過 1,553 萬口
元大期(6023) 總交易量就佔 549 萬口,占整體交易量 6.19 %,位居同業第一
元大期(6023) 2017年稅前淨利突破 10 億元大關達 10.25 億元 ,改寫新記錄
2018 年將以槓桿交易商及海外期貨為發展重點,且美國將再升息,市場波動度、交易量可望上升
而從下圖來看,元大期(6023) 歷年 EPS 穩定
且 2008 年金融海嘯市場大跌之際
元大期(6023)仍能繳出 EPS 4.57 好成績,表現優異
小華在2008年6月的時候有一筆閒錢約80萬,
因此單筆買進3家台灣金融公司各10張股票(中信金、元大金、中壽),約花了77萬,
小明也在同時花了77萬買進當時每股57元的0050,共13,621股。
不幸地,兩位都在幾個月後遭遇到金融海嘯的襲擊,因此到年底的時候都損失了40%以上的市值,也因為這樣後來這兩位就不再投入資金,但也忘記股票存在(這是好事),所以,市場風險來的時候,別以為分散投資的ETF就會沒事,不過重點是下面兩張表,第一張是3家金融公司持股9年後2016年底的淨值狀況,另一張表則是0050。
保守的定存族,只把錢放在銀行台幣定存,
不如把錢拿去買金融股股票,光配息都比銀行利息高,
還有股價上漲利得,是穩賺不賠的一筆好投資。
平常我們放在銀行活儲帳戶的錢,利息只有0.27%,即使放在1年期定存,利息也只有1.29%。
面對如此微利環境,即使年輕人很努力地存錢,每年存10萬元,過了5年之後,也不過賺到19,686元利息。這樣的理財效果,你滿意嗎?把錢從銀行存款搬出來,是脫離貧困的第一步。
黑手師傅前6年(2008~2014)所存的國泰金的每張成本為32元,
在2014年末時擁有197張國泰金,
儘管2015及2016這兩年多來沒有什麼漲跌,
而以最近兩年(2015及2016)的每年40萬股利來估算殖利率超過6.3%,
還算不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