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2317)於5月11日晚間召開記者會宣布減資2成,每股並且配發2元現金股利,配發率僅24.97%,如今再透過減資兩成給股東每股2元現金,合計4元看起來就「好看」許多。當然,鴻海今年配息不高,主要也與其去年獲利有關,去年雖然EPS八元以上,但來自本業的少,不少是因為處分夏普股份。合計每位股東可以拿回4元現金,雖然不如去年度配發4.5元現金股利,但是在公司去年的年度獲利衰退,仍然保持配發一定比例的現金股息政策,顯示郭台銘董事長仍然重視股東的權益,由於大陸證監會也同時在當日晚間宣布,通過了富士康工業富聯網(簡稱為工業富聯)的首次公開發行申請,可以推論鴻海進行現金減資與子公司工業富聯即將上市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不過,若要深入探討鴻海進行減資的主因,是與即將在A股掛牌的FII密切相關。鴻海去年切割旗下13個子公司成為FII並到上海掛牌,FII的事業占鴻海去年34%的營收、52%的稅前獲利,是鴻海最具成長性、也最需要繼續投資的事業體。
鴻海透過減資來避免每股獲利稀釋的問題:鴻海於1月底舉行臨時股東會通過工業富聯向申請大陸A股上市案之後,外資就持續賣出鴻海股票超過60萬張,產業分析師最擔心的就是分拆工業富聯掛牌將會稀釋鴻海本身的獲利表現,不過郭董的對應策略就是把透過赴大陸掛牌所取得的資金來進行減資,個人認為除了5月11日公告的現金減資之外,未來還有可能透過買回庫藏股的方式來進行減資。
而鴻海經過此切割後,未來在台掛牌的鴻海也更具體變成一個控股集團的母公司型態,旗下控有還未切割出去的事業、FII、夏普、香港富智康等公司。
母公司轉型控股型態 眾多子公司各自努力 積極創造營運績效
也因為這種控股型態,未來鴻海集團不論營運、籌資等重心,都將交到每一家子公司身上,因此,鴻海母公司的現金需求降低了,尤其是集團主力戰艦的FII,未來若有資金需求,勢必會在本益比高台灣數倍的大陸股市募集,完全不用勞煩台灣股市及投資人,更何況鴻海至去年底現金水位還有6425億元,現金多到嚇人。
更進一步來講,鴻海控股模式成型後,未來集團子公司開枝散葉,將更呈現「兄弟爬山、各自努力」的模式,透過這種運作模式讓成立四十四年的鴻海集團,仍舊可以維持創新與創業精神,更多年輕新秀可以接手經營且磨鍊接班,也應證了多年前郭董宣示的鴻海精神,那就是「爭權奪利是好漢,開疆闢土真英雄!」
積極創造工業富聯的營運績效:根據過往鴻海集團對外投資或是分拆子公司的經驗,郭董最在意的是第1年度的營運表現,舉例來說,鴻海及鴻準
(2354)共同投資夏普,郭董派出旗下大將戴正吳擔任夏普社長,實現了郭董必將夏普轉虧為盈的承諾,也帶動了夏普的股價出現倍數的飆漲行
情;而時間回到2005年,鴻海分拆手機代工部門赴香港以富智康集團為名掛牌上市,公司營運表現優異推升股價在1年半內飆漲超過6倍。
鴻海集團早就是全球製造業鼎鼎有名的龍頭業者,跨國併購或是分拆掛牌的動作頻繁,為了創造公司在異地人民的信心,並且保障承銷商、初期
投資人的利益,引進戰略投資者股票的5成閉鎖期12個月、5成為18個月,其中部分投資者可自願延長閉鎖期至不低於36個月。業界認為,此舉可
確保籌碼穩定,不致出現大股東在上市初期大量出脫變現,導致股價劇烈波動的狀況。
對於鴻海集團的影響:工業富聯的股價有可能出現可觀的漲勢,預期這樣的漲升氣勢可望感染到在台灣掛牌的鴻海集團個股,鴻海因為直接持有
工業富聯而成為最大受惠者,臻鼎-KY(4958)因為也在規畫子公司鵬鼎控股赴大陸A股市場掛牌,增添對股價漲升的想像空間。
此外,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郭董此次拍板鴻海這個重大的減資決策,也不無安撫台灣投資人的意圖。
鴻海近幾年投資遍及全球,與川普總統宣布投資美國百億美元後,也不忘在中國大陸廣州大張旗鼓宣布金額接近的面板投資案,郭董兩邊都壓的平衡發展政策,在美中貿易大戰發生之前就已布局好,更顯示政治智慧相當高明。
同樣是發4元給股東,改成2元現金股利、2元退還股本,差別到底在哪?
觀察一. 減資對股東稅負有立即影響
退還減資股本的第一個效應是稅,因為退還股本不需繳稅,所以鴻海股東和往年一樣每股收到4元左右的現金,但今年4元現金只有一半要繳稅,對大股東來說可省下不少錢。
減資可以改善股東權益報酬率,在獲利情況不變的狀況下,縮小股本可拉高未來每股稅後純益表現。
過去1年,鴻海股價持續下跌,對大股東籌資構成巨大壓力。以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為例,根據公開資訊觀測站的資訊,去年郭台銘多次質押股票,手上持股的質押比率達46%,處於高檔水位。去年1月和3月,郭台銘兩次質押股票,取得數百億元,當時鴻海的股價約84元和94元,如果股價大跌,大股東恐怕會面臨回補資金的壓力。這次減資後,郭台銘質押的股數也會減少,減資後的價格乘上新的股數,必須滿足質押的規定,才不用回補更多資金。
不過,減資代表公司用不到手上的資金,鴻海啟動成立以來首次減資,是否代表未來成長動能趨緩?
觀察二. 未來成長動能是否趨緩?
記者會上,有人質疑,鴻海集團正在美國威斯康辛州投資新廠,正是需要錢的時候,為何要減資?龔文霖回答:「有些東西不一定完全是鴻海要去做的。」意思是鴻海還可以調集旗下其他公司資金去出資,「鴻海已經是跨國企業,早已進行全球布局,也面對全球的資本市場、全球的資源規畫」,也就是哪裡的資本市場較有利,就去哪裡籌資。換句話說,減資恐怕也代表鴻海在需要現金下,轉向其他本益比高的市場籌資,而台灣本益比較低,因此縮小在台灣的資本規模。
但是,減資也會影響鴻海的股東權益。股東權益是由股本、資本公積和保留盈餘構成,減資之後,鴻海帳上的股東權益減少,可能會引發新一波的改變。
觀察三. 鴻海現金流狀況改變
根據鴻海2017年合併現金流量表,2016年由營收產生的現金淨流入達到1740億元台幣;但去年,卻罕見由正轉負,變成淨流出393億元台幣。根據「財報狗」網站估計,鴻海去年自由現金流達到負998億元。
去年鴻海的現金流量表上,投資活動也流出649億元現金,是靠籌資活動帶進1462億元,才讓期末現金維持在6千億元的水準。此外,鴻海的銀行借款也大增,根據財報,2017年支付銀行利息357億元,較2016年大增127億元。
觀察四. FII上市恐稀釋鴻海獲利
攤開2017年的鴻海財報,和FII上市招股書中的財務數字比對,不難發現此消彼長的現象。
2016年鴻海帳上的應收帳款是6990億元,但2017年大增至1兆1504億元,較2016年增加6成。鴻海2017年的應付帳款也跟著大增6成,存貨數字也大增4成,加上營業現金流轉為淨流出。這些數字都反映,可能受到主要客戶蘋果手機需求趨緩的影響,鴻海去年生意並不好做。
2017年鴻海的營收結構也有變化,2017年做了4兆7067億元的生意,比前年增加了3千多億元;但營業毛利比2016年減少185億元;營業費用卻大增438億元;靠去年出售夏普持股,獲利630億元,讓2017年業外收入比前年增加473億元,才讓每股盈餘維持8元水準。但是,賣股收益並非持續性的本業收入,明年如何維持8元的盈餘水準,值得觀察。
採訪中,一位投資人問:「鴻海財報的改變,是來自分拆FII的影響,還是來自iPhone X銷售影響?」
比對中國證監會公布的FII招股書指出,FII主要營收來源之一,就是為蘋果生產關鍵零組件,同樣都做蘋果的生意,但去年FII的淨利比前年成長12%,淨利為162億元人民幣(約746億元台幣);同一時間,鴻海淨利卻下滑10%。
FII的業外收入占整體營收的占比極小,FII去年做3545億元人民幣(約1兆6308億元台幣)的生意,但業外收入只有8800萬元元人民幣(約4億元台幣);但鴻海去年業外收入卻增加205%,達703億元台幣。
如果把FII的淨利和鴻海相比,就能發現FII2016年淨利約為鴻海合併淨利43%;但2017年,FII的淨利增加,鴻海卻下滑,一來一往,FII淨利規模達鴻海合併報表淨利規模的55%,顯然已是鴻海旗下的「大金雞」。
觀察五. 外資最新評價看法兩極
由於FII上市後,會釋出約10%股份,這表示FII未來要先分10%的利潤給FII股東,才能把剩下的9成獲利交給鴻海股東分配,加上蘋果iPhone X銷售不如預期,這將再次讓鴻海受到獲利下滑壓力。
FII上市前,鴻海宣布減資正是反映未來布局的關鍵作法。短期來看,減資能暫時減緩外資賣壓;鴻海宣布減資後,外資紛紛發布最新目標價。根據《彭博》(Bloomberg)統計,目前20家外資對鴻海的平均目標價為99.45元,其中7家評為買進,10家評為持有,仍有3家給予「賣出」評等。過去不斷下修鴻海股價的摩根大通(J.P. Morgan)分析師哈戈谷,仍維持鴻海85元的目標價不變。
不過,長期評斷鴻海的投資價值,還是要看公司創造現金和獲利的能力。一位專業投資人問:「鴻海未來的核心事業,究竟是什麼?」由於FII包括許多和蘋果供應鏈相關的重要公司,FII上市後,未來鴻海要如何維持長期穩定的獲利能力和現金流?這才是鴻海長期投資人關注的關鍵問題。
郭台銘日前宣示帶領鴻海轉型的企圖心,如今FII確定登陸上市,將為鴻海拼上智慧製造最重要的一塊版圖。 (攝影者.楊文財)
楊應超從減資,解析經營者沒有說出的三個思維:
公司進入穩定成長期、經營者對台灣市場有疑慮、台灣電子產業轉型新舊勢力的衝突。
楊應超曾是外資圈天王分析師,圈內喊水結凍,是目前國內外公認歷來追蹤鴻海最權威的分析師,2014年在巴克萊銀行董事總經理任內,出具「中國,你好;台灣,再見」(Hello China; Goodbye Taiwan)為題,發表長達百頁的產業趨勢報告,點出台灣科技產業即將被中國取代的危機。
鴻海宣布現金減資兩成,每股退還股東現金2元;異康集團暨青興資本首席顧問楊應超解析,郭董這項決策透露鴻海所處內外在環境的改變 , 過去鴻海靠著本業(硬體代工)高成長賺錢 , 如今轉為資本市場操作 , 對外貿易條件談判 , 繼續降低成本 , 為公司股東持續創造價值。
思維一、減資表示保守看待成長
減資就是透過降低分母(股本),提升股價、美化每股稅後純益(EPS),這是最直接的意義,也是資本市場「數字遊戲」。
過去台灣科技業處於高成長時期,公司配股都以股票股利為主,近幾年成長趨緩,開始提高現金股息比重、甚至全配現金股息,到現在現金減資,通常高成長的公司不會現金減資,近幾年台灣電子業確實也有不少公司現金減資。
為什麼高成長的公司配股票股利?如果公司獲利成長40%、因配股而使股本膨脹20%,整個來看,公司EPS還是成長,但若公司獲利追不上股本膨脹的速度,公司就不會再配股票股利,以免稀釋EPS,不利股價表現。
思維二、籌資首選高本益比市場
企業通常選擇在高本益比的國家掛牌籌資,在低本益比的市場把錢還給股東,尤其鴻海這樣國際企業對全球資本市場更是有絕對的敏感度。他解讀,減資某種程度上是對台灣沒有信心。
再者,企業通常想把手上資金用來投資好標的。比方,把錢放銀行可能只有1%到4%投資報酬率,若選到具高成長、有賺錢的公司,就有20%到30%的投報,若找不到好標的、無法創造更好收益,就考慮把錢還給股東。
鴻海FII取得證監會IPO批文,拚本月底、6月初在大陸A股掛牌。此外,鴻海集團美國威州新廠已動土,獲得當地政府高度禮遇,楊應超認為,台灣市場小,鴻海到海外當地設廠、當地銷售是合理的策略考量,鴻海靠貿易條件談判尋求成長之道。
思維三、產業轉型面臨新舊勢力衝突
這幾年,全球科技產業典範逐漸從硬體轉向軟體、服務,台灣靠PC產業起家,高成長的黃金時期已過,硬體代工其實是被動性的角色,跟著客戶的臉色走,以前代工iPhone賺錢,現在手機產業也面臨飽和。從蘋果最新財報來看,服務營收年增近兩成,軟體及時補足了硬體的不足,對股價形成支撐。
郭台銘是非常有遠見的企業家,他在鴻海硬體事業還賺錢的時候,就開始布局軟體、電商,經常向阿里巴巴的馬雲請益。2009年楊應超在一家上市公司當財務長時,有年駐點大陸南京,南京是鴻海軟體大本營,當時他也負責軟體事業。他發現,硬體代工和軟體是二種完全不同的思維,彼此共存不免產生衝突。
台灣電子業從硬體代工起家,代工的競爭力除了品質、更重要的是成本,這很符合台灣人「價格敏感」的個性。從瘋搶衛生紙、499上網吃到飽,可看到台灣人為了省錢願意排很久的隊。
硬體代工是特性是毛利率低,做一件就賺一件,但到明年又要重頭再來,但投資軟體和品牌的燒錢幾乎是看不到回報,但一有回報,可能就是暴利,明年還是可以繼續收割。
像美國前四大科技公司臉書、Google、Amazon、蘋果都不是靠衝量賺小錢,而是長期投資、耐心等待,靠著獨門服務在科技業呼風喚雨。
而新舊轉型的矛盾也存在整個產業,像是老一代的企業家退休,下一代接不上去,又或是公司現有經營者只想安全下莊、不敢躍進嘗試,這幾年真的看不到台灣產業轉型的突破。
其實這樣的情況在大陸也是,美中貿易戰,川普的一句話就重創大陸品牌廠中興通訊,突顯中國半導體還沒起來,楊應超認為,兩岸發展需要長時間熬出來的產業,面臨同樣的難度。
楊應超認為,30年前台灣政府願燒錢發展國家級的半導體產業,目前整個社會氛圍是在溫水煮青蛙,他從鴻海減資、FII海外掛牌事件有感而發,企業家打拚,政府也要努力,他期待政府引進人才、拿出明確的產業政策,讓台灣突破產業轉型的困境。他也從硬體及半導體行業往軟件、雲端、AI及Fintech發展,包括兩年前加入台灣異康集團,就是希望在創新、個資、專利、行動支付、大數據等幫企業創造出更高價值。
FII赴陸上市 安撫投資人給小紅包
近來鴻海股價大跌,宣布切割FII赴陸掛牌後,又引發投資人及政府的疑慮,擔心鴻海的動作可能帶動台灣其他公司出走大陸。
因此,鴻海這次宣布退還兩成現金給股東,以台灣股市投資人目前認定現金減資是利多的環境下,算是鴻海給台灣投資人一個小紅包,也是小股東想去大陸開戶買FII股票但仍有實際困難的一點點補償。從這個角度來看,安撫台灣投資人及政府的意義也很重大,為郭董的政治智慧又添了幾分。
請點”加入好友“加入“上班族財富自由的秘密“,就能收到重要財商資訊,我們一起當富朋友吧
部落格版主:郭勁
歡迎加入我的LINE ID:【@cpv0241x】
手機請直接點擊→https://line.me/R/ti/p/%40cpv0241x
Email: kuoikuei@gmail.com
歡迎點我加入FB粉絲團